谈墨法:“浓”与“淡”……
(一)“浓”与“淡”
书法是通过墨来表现的,墨法是书法的四大要素之一被书家重视。朱履贞《书学捷要》中说:“书有筋骨血肉,……血为水墨。”包世臣也说:“然则画法字法,本于笔,成于墨,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。”
孙过庭说:“带燥方润,将浓遂枯”。唐以前,人们在自然地书写过程中,也会有干湿深浅的墨色变化,但那是一种不自觉的自然状态。唐以后,出现了许多用墨大家,如颜真卿、黄庭坚、董其昌、王铎、林散之等。
墨色的变化,一般有“浓、淡、干、湿、涨”。作品中的墨色的深浅枯润,可以造成雄奇或秀媚的书法意境。
浓墨是墨法的大道和根本。康有为《广艺舟双楫》说:“与其淡也,宁浓,用力运之不能滞也。”因为线条的质感、厚重感在浓墨中体现的最为强烈。但墨过浓,则会出现滞笔,产生“燥气”。
周星莲说:“浓欲其活,淡欲其华。”淡墨在书法中的地位是“锦上添花”,可使作品增添一些意境。
淡墨是一种较为活泼的墨色。运用得当会给作品带来墨华流淌的韵味和情趣。董其昌、王文治都善用淡墨,他们的作品浓淡相杂,显示出清新淡雅、朦胧深远的意境。行草书以及带有草意的篆隶书中淡墨的确会给作品增色。用得好则血肉丰润,有全新的美感。运用淡墨比浓墨更难掌握。“淡墨伤神”,若控制不好则会使线条出现散、弱、薄的现象。
楷书、篆、隶多用浓墨,行书、草书以及带有写意味道的篆、隶书才有墨色的变化。
笔上墨多则浓,墨少则淡;水少墨浓,反之墨淡;中锋则墨浓,侧锋则淡。笔实则墨沉,笔飘则墨浮。慢则墨重,急则墨轻,转则墨畅,挫则墨凝。书家当在书写过程中细加体会和运用。
(二)“干"与"湿"
书写中干湿效果的出现,其原因是濡墨的多少、行笔的快慢和笔力的强弱造成的。干湿的效果,浓墨淡墨皆可出现。在一张作品中干湿是矛盾的统一体。姜夔说:“行草则燥润相杂。以润取妍,以燥取险。墨浓则笔滞,燥则笔枯,亦不可不知也。”行笔时要“带燥方润”,以湿墨取妍美,以干墨取险峻。墨过浓容易滞笔,过干易形成枯笔。蔡骥在《续书法论》中说:“润则有肉,燥则有骨。肉不可疾,骨宜少露。”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在内。使用湿墨法线条血肉匀停,使用干笔,线条容易产生骨感,但湿与干都不要太过,湿笔过多线条呆滞无神,干笔过多抛筋露骨。李可染说:“好的笔墨在于苍润。……真正笔墨有功力的人,每笔下去就是又苍又润。所谓腴润而藏劲,达到了对立统一的效果。”行笔的要领在于中锋行笔,主毫“定骨”,水墨下注。运用湿笔时,速度宜稍快,下笔肯定。
如“更”,此时笔力稍弱,条线则“瘫痪”无神。运用干笔时,速度宜稍慢,运用的好也最能展示笔法之美,如“层”。润燥之笔搭配使用,过渡自然,为用墨之上法。
(三)、宿墨
“宿墨”原指隔夜的墨,实际上凡是未用完而又干了的墨都可称为宿墨。
宿墨因脱去了部分胶性,不像新墨那么鲜亮,颜色有些发灰,而显得质朴。黄宾虹善用宿墨作篆书,林散之也受其影响。当下宿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喜爱。国家级展厅中,使用宿墨的作品很多。现在市场上有制做好的宿墨出售,用起来也很方便。选择性能适宜的宣纸,使用涨墨法,在保留涨墨特点的基础,还会产生新的效果,如涨墨,线条“块面”的中间,能体现行笔的笔触痕迹,浅色的水墨渗于其外,形成“水走墨留”的奇妙效果,墨不碍笔,且有层次。在规整的楷书、隶、篆之外的书体均可使用。
各位师友您认为呢?
欢迎到文章最后面留言板留言表达您的观点哦!
收藏字画作品、字画代销请加微信:95799944参加拍卖
本地20位书画作者千余件作品招代理代销合作伙伴。作品均为收藏潜力股,精心创作,非量产批发画。可合影,价格合适,代销空间大。联系微信号:95799944
或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添加编辑微信好友